省工商局公布2006年流通食品质量检测报告
问题较多的食品主要集中在干、腌制蔬菜、干制水产品以及干果、炒货和保健品等。值得注意的是饮料、茶叶类食品质量有所下降,营养保健食品质量令人堪忧,广大消费者购买时应提高警惕。
省工商局昨天公布了2006年全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总体良好,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和豆制品质量总体稳定。
2006年,我省工商部门继续加大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检测工作,成果显著。截止去年年底,全省已建立检测中心68个,检测点590个,配置检测车78辆,检测箱507个。共抽检各类市场、饭店、超市等10.8万家,检测各类商品333万批次。共发现不合格食品8.8万批次,处理各种不合格商品67万公斤。
干制水产品
双氧水超标
2006年全省水产类、肉禽蛋商品检测情况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干制水产品仍存在双氧水和甲醛超标问题。过氧化氢(俗名双氧水)是一种抗菌、消毒剂,会与食品中的淀粉形成环氧化物而导致消化道癌症。但部分商家为了增白食品、延长保质期和贮存期限,往往采用高浓度的工业用双氧水来处理食品。
温州瓯海工商分局就在检测中发现,不法商贩在水发鱼翅中加入双氧水添加剂。有些不法商贩为了保鲜防腐和美化外观,用甲醛来浸泡水产品和水发产品。嘉兴市工商局在水产品检测中发现甲醛超标有所上升,桐乡市工商局通过快速定性检测查获甲醛超标的水发银鱼23公斤。
干果炒货
合格率仍较低
2006年全省干果、炒货检测情况与去年相比无较大改善,仍是合格率较低的商品之一。
红枣、莲子、开心果、白瓜子、蜜饯等干果制品二氧化硫超标现象严重。部分小型企业为追求产品外观色泽,在产品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漂白剂是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食用此类产品会对咽喉造成刺激,甚至会导致咽喉水肿、肿痛等疾病,损害人体健康。
另外,炒货过氧化值严重超标也与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运输储存等诸多环节的卫生条件有关系。过氧化值是评价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炒货中过氧化值超标说明炒货或其原料储存时间过长。
饮料、茶叶
质量有所下降
2006年全省饮料、茶叶合格率比去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宁波市工商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饮料质量抽检活动,结果显示,饮用水、果冻、果汁和含乳饮料、味精等存在不少问题。12月份,杭州市工商局对市区销售的罐头检测发现,合格率仅为70%,主要问题存在于苯甲酸、二氧化硫、糖精钠、甜蜜素超标;干燥物和食品标签不符合国家标准等。
温州、湖州、衢州、绍兴四地工商部门在对黄酒的检测中发现,黄酒存在添加合成甜味剂、后期勾兑时添加“食用酒精”和品质质量差等问题。海宁市工商局市场所对责任区内的副食品店、小商店的黄酒进行统一检查,先后查获“问题酒”280包。
营养保健食品
质量堪忧
2006年,全省营养保健食品成为问题最严重的商品。全省共检测营养保健品2761批次,不合格257批次。
杭州市工商局对杭州市区流通领域销售的保健品、饮料等商品开展了专项检测,发现不合格保健品主要存在微生物、霉菌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和食品标签标注不合格(回避添加剂成分)等三个问题。如泰尔钙美D复合钙咀嚼片、海夫人铁锌氨基酸口服液、蓝猫铁锌口服液,都是因为食品添加剂(糖精钠、山梨酸、甜蜜素)超标被列为不合格产品。
丽水市工商部门对浙西南农贸城的保健食品也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测保健品12个批次,其中5个批次的西洋参因含二氧化硫被定性为不合格。据查,这是因为一些经营户为使西洋参外观更漂亮、不易腐烂,用硫磺熏制所致。
新鲜蔬菜水果
质量稳定
2006年,全省对新鲜蔬菜、水果的检测中,不合格的批次仅占抽检总数的1.3%和1.8%。
由于反季节蔬菜基本都在大棚里种植,其温度、湿度适宜虫害生长,因此农药喷洒次数较多,一旦菜农急于提前上市,势必造成农药得不到自然降解。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反季节蔬菜特别是叶菜时要用水浸泡一二个小时再清洗食用。
脱皮浸泡蔬菜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硫超标。因为蔬菜脱皮与空气接触后,其表面往往会变色影响外观。为了使脱皮蔬菜保存时间长、卖相好,部分经营户使用焦亚硫酸钠、工业硫酸等溶液浸泡,造成二氧化硫超标。
干腌制蔬菜
问题挺严重
2006年,干、腌制蔬菜质量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干制黄花菜、白木耳、笋干和腌制大蒜头、萝卜、雪菜、荞头、榨菜、青咸菜等食品上。前者主要是农药残留、二氧化硫超标,后者主要是亚硝酸盐等含量超标。一些不法商贩违禁使用添加剂,来达到延长腌制品存放期和改善产品色泽的效果。
去年,湖州采用二氧化硫含量检测手段对干鲜菜、生姜等进行了抽检,合格率仅为85.92%。丽水市工商局对黄花菜开展了全市范围的专项联检整治活动,发现二氧化硫超标情况严重,共检测164批次,其中76不合格批次。